- 索引号:11370100MB2864523B/2025-00683公开方式:主动公开
- 发布机构: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策法规处组配分类:政协委员提案办理
- 发布日期:2025-07-16成文日期:2025-07-16
标题
关于济南城区沿黄城市风貌营造的建议提案者
赵继龙政协提案领域
城乡建设承办单位
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答复时间
2025-07-16答复内容
对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
第1540090号提案的答复
赵继龙委员:
您提出的《关于济南城区沿黄城市风貌营造的建议》(第1540090号)提案收悉,经认真研究,现答复如下:
一、完善城市观景体系,展示黄河生态景观风貌
(一)强化景观眺望。为加强城市总体风貌控制与引导,保护自然山水格局,优化城市形态格局,展示城市文化内涵,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《济南市总体城市设计(修编)》(以下简称《总体城市设计》),构建了完善的城市眺望系统,打造了“望城市、感历史、观山水、看节点”四类景观视廊。对于“看黄河”,一是选择对公众开放的、具有观景设施条件的城市标志性高点建构筑物,如起步区电视塔、绿地国际金融中心、云鼎大厦、绿地普利中心等,强化高点360°环视,展现黄河景观风貌。二是选择能够俯瞰城市整体风貌的标志性山体,作为眺望点,如千佛山、华山、鹊山等,强化山体眺望点的场景设计,丰富看黄河的相关指引,充分展示黄河形象。
(二)提升游览路线。为落实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,按照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规划理念,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《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提出,一是改造堤顶路交通系统,建设贯穿黄河两岸的绿道慢行系统,满足“绿道+游览观光+防汛”的功能,方便景观带的交通集散,提升黄河沿线交通品质。二是建设鹊华黄河公园,策划沿黄河文化游览路线,打造泺口古镇等文化地标,集中展示济南黄河文化,打造黄河滩地湿地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样板区段、展现济南黄河文化的核心承载区、城河一体郊野风光的城中河公园,彰显济南在保护、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《总体城市设计》提出,强化黄河与小清河的联动,依托堤顶路绿道,连接华山、鹊山生态文化区等周边绿道,增加跨河慢行桥,布局观山、望河、看城的观景平台,打造百里绿道,联动鹊山、华山、小清河、华山湖,打造济南“第四大名胜”。
二、强化关键要素管控,塑造沿黄城市天际线
《总体城市设计》强化整体层面天际线引导,对黄河南北两岸及鹊华圣境城市天际线提出管控要求。
(一)黄河南岸天际线。管控起步区向南,望泰山、黄河与城区互融共生的天际线。塑造近揽黄河鹊华圣境,远眺泰山群峰壮阔的意象。以起步区电视塔为眺望点,感受济南“ 山泉湖河城”交相辉映,取平远、深远、高远之势,近揽黄河之水浩渺澎湃,中观天下泉城魅力之都,远眺泰山之巅气象恢宏,绘就新时代济南千里河山图。 重点注重天际线前景、中景、远景层次控制,以黄河、泰山作为战略级地标对象,以城区景观为视觉焦点界面,加强与河山整体协调融合。
(二)黄河北岸天际线。管控鹊山向北,望起步区城市副中心未来之城的天际线。注重界面开敞松弛,展示济南未来之城新形象。塑造“三山冠群峰、 多点映平波”意象,依托黄河、鹊山水库、鹊山生态文化区控制周边建筑层次,高层以点状簇群为主,建筑组团布局张弛有度、变化有序,塑造前、中、远多层次的空间界面,形成起伏有致韵律的天际线。
(三)鹊华圣境天际线。管控视廊,突出地标,塑优两岸建筑形态。强化视廊管控,重点管控大桥公共服务核心、丁太鲁高层、泺口地标等主要节点与鹊山、华山、药山等山体的互看视廊,引导构建沿黄河两侧滨水建筑梯级升高,地标高点在腹地的布局,形成地标引领、韵律起伏的建筑界面,打造以蓝绿空间为中心,以起步区电视塔为制高点,各组团高层簇群起伏律动的天际线。
三、逐步更新城市功能,创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
(一)强化控规编制与管控。天桥区黄河南岸现状用地性质以物流、仓储为主,环境相对较差,在已经批复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,该区域定位为集商贸、商务、居住、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;规划在黄河南岸依托现状自然山水要素,构筑区域蓝绿脉络系统,并与慢行系统有机融合,形成连续、完善、安全、舒适的绿道系统。控制黄河南岸滨河公园绿化及生态功能,严格控制标山山体周边建设用地边界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严格执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,督促区政府加快现有城中村的改造更新,有计划、有组织地评估和维护相关规划成果。
(二)加强更新规划编制与实施。根据市住房建设局组织编制的《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沿黄地区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是开展黄河沿岸生态修复,实施黄河济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,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带。加强黄河沿岸文化遗产保护,实施汉济北王墓、东阿古城等沿黄重要文化遗迹保护与修复工程。加快打造黄河文化教育基地,壮大黄河文旅工程,整合沿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,展现黄河风采、齐鲁风范、泉城风韵。丁太鲁新徐片区,泺口片区二期2个沿黄南岸城市更新项目,已经过市级审查备案,启动实施。
四、活化利用文化遗产,传承弘扬黄河文化
(一)加快推进非遗名城建设。一是举办视频直播家乡年及济南市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主题活动100余项,全市15个区县(功能区)80余家非遗传习场所持续开展非遗活动。二是举办全市非遗知识产权培训班,成立济南市非遗产教研创中心并授牌。在新黄河开设“非遗π对”栏目,集中发布非遗传承共建需求,招引社会各界人才、团队参与非遗传承。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。举办济南非遗推荐官活动月,在天下泉城客户端开设“非遗公开课”,播出11期。举办“泉城非遗人”颁奖仪式,命名首批20位“泉城非遗人”。
(二)加强文化基地建设。一是建成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,打造多处黄河郊野公园,挂牌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,联合举办“黄河少年行”“银杏文化节”等文化活动,先后获得国家水情教育基地、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、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推介典型案例等荣誉。二是2024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记事碑入选“共和国印记”见证物,并在中央电视台对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进行重点推介。
(三)加快文旅融合发展。一是联合全省沿黄9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,济南市博物馆等15家文博单位承办“汤汤大河 生生不息—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”,获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精品奖。二是引进“河湟陶韵—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”在济南市博物馆展出。输送“奇石妙章—济南市博物馆藏印章珍品展”分别赴西宁市博物馆、临夏州博物馆展出。三是加强东西部协作发展,圆满完成帮扶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任务。
在下一步工作中,我市将继续高度重视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,不断加强沿黄城市风貌营造,结合部门职能,齐抓共管,推动建设“强新优富美高”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。感谢您对济南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,希望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济南市工作。
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
2025年7月16日
(联系人:刘健;电话:51705301)
抄送:市政协提案委员会。